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李寿生:由石化大国向强国跨越急需培养创新人才
发布日期:2021-07-22     查看次数:294 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一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全国105个化工类国家一流专业代表了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代表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希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十分高兴今天能有机会结合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同高等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交换一下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已经进入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

  新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几乎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销售收入就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十三五”规划编制时,我们提出了“要迈出由大国向强国跨越步伐”的发展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什么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呢?我们认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至少有四大标志:一是具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占据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具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具有全球领先的行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具有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管理创新人才和知名品牌。

  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和难度很大的开拓任务。当“十三五”规划发布时,就有跨国公司的CEO问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向强国跨越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我给他们的回答是:“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

  现在“十三五”已经结束。“十三五”这五年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顶住了世界经济大幅下滑的重重压力和新冠疫情的肆虐冲击,在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两大战略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这些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全球地位巩固提升;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趋多元;落后产能有序淘汰,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深入实施;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园区发展日趋规范;对外合作成绩显著,国际地位不断强化。这七大战略成就,充分反映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和行业实力的增强。

  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收入11.08万亿元,利润总额5155.5亿元。虽然受疫情影响,2020年行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都有所下降,但“十三五”这五年,我国仍然实现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4.51%、营业收入年均4.17%、利润总额年均5.95%、进出口总额年均3.74%的增长。

  据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统计,2018年中国化学工业销售额为11980亿欧元,排名世界第一;欧盟化工销售额为5650亿欧元,名列世界第二;美国化工销售额为4680亿欧元,名列世界第三;日本化工销售额为1800亿欧元,名列世界第四。中国化学工业销售额几乎同欧盟、美国和日本化工之和完全相当。目前,中国化工市场占据世界化工市场的40%,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化工市场有望达到全球化工市场的50%。

  从“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10年将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10年,也是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所为的关键10年。我们行业的发展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进程高度一致,发展内涵和要求高度统一,新阶段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迈入强国的四大标志必须要在未来10年间基本实现或全部实现,这将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考验。

  这种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考验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创新能力的考验上,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创新具有三个重大转变。

  一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化学工业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无论是重大项目建设,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已经成为世界化工大国和跨国公司关注的焦点。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世界化工大国和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去年,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在中国投资100亿欧元和100亿美元,建设化工新材料和炼化一体化的独资项目,为什么要独资?他们的CEO明确告诉我,因为这些项目中都有一批他们独创的首次产业化的技术,为了保密他们必须独资。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靠买入高新技术,甚至合作开发高新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少,技术创新特别是高端前沿技术创新必须要依靠我们自己,行业的技术创新将进入一个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

  二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面向未来创新的新阶段。在向强国跨越的进程中,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行业的创新已经进入了不是如何追赶,而是如何领先于人的新阶段。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培育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将是一个更加艰巨、更加紧迫的任务。因为创造未来比拼命追赶对手更富有挑战性,成为行业领跑者比拼命追随者更有意义。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新能源的重构正进入“十月怀胎”的重要时刻,新材料的高端突破已经看到黎明曙光,低碳经济的转型已经向我们呼啸而来,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正在跨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纪元,精细化工的技术创新已经站在“分子设计”的精准时刻,化工技术的新突破同信息技术的新融合已经进入深度一体化的新阶段。面向未来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未来10年行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行业发展战略的“前大灯”必须要比竞争对手照得更远,只有这样我们行业才能走出历史,迈向未来。

  三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已经进入跨界协同创新的新阶段。面向未来的创新,特别是高端前沿技术的创新,必须要穿越“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的风险,必须要突破组织、学科、技术和行业的界限,不同领域间的相互合作、交叉应用日益明显,跨界协同已成为未来创新的一大趋势。如2014年美国白宫颁布的《材料基因战略规划》,公布了九大关键材料研究领域的63个重点方向。

  这九大关键材料研究的领域是:一是人体组织与器官可再生生物活性材料、仿生材料、生物构造材料和生物系统新材料等生物材料;二是对能源、化工和药品等产业起关键作用的催化剂;三是树脂基复合材料;四是高温超导材料、自旋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巨磁阻材料、拓扑绝缘体等有关材料;五是电子和光材料;六是能源材料;七是轻质结构材料;八是机电子材料;九是聚合物。

  这九大关键材料的领域和组织都是跨界的、协同的,都是有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后越是高端、越是前沿的创新,就越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合作,跨界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世界高端前沿创新的一大新趋势。

  这种创新战略的方向、重点和创新组织方式的调整、变化,完全是同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紧密相连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一定要为未来而竞争,一定要树立面向未来的新战略观。我们一定要对我们行业发展的现状、地位和前景有一个明确清醒的认识,一定要不断创造并把握不断出现的新机遇,一定要走自己为自己开拓的新路。

  实践告诉我们,追随者喜欢走阻力最小的路,喜欢走最熟悉的路;创新者喜欢走最具挑战的路,喜欢走机会最多的路。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向强国跨越的征程中,一定要有超人的前瞻战略眼光,一定要有敢于走面向未来开拓之路的胆略勇气。

  打好未来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抢先抵达未来的关键之战,打好建立行业面向未来优势的开拓之战,我们必须要在认识上统一,在战略上先行,在战术上过细,在落实上到位。

  全球化工行业高端前沿技术正在向五大领域集聚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十四五”期间,我们行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要想在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赶超发展机遇,首要任务是要正确认清那些能够决胜未来的重点高端前沿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实践告诉我们,谁不能正确认识未来,谁就没有未来。

  在行业“十四五”规划和行业科技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和多种资料综合分析,清晰地看到,当前世界范围内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和数据科学八大领域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

  这八大领域的英文首写字母合起来的“FAMISHED”,有“极度饥饿”之意,有人称其为“饥饿科技。”据统计,近年来这八大领域的PCT专利申请量呈几何级数上升,群体跃进趋势明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颠覆性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正在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在这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全球化工行业的高端前沿技术正在向五大领域集聚。

  一是化工新能源领域。在英国石油公司刚刚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版)》中,专家用3种情景分析了世界能源需求变化的状况,即在一切如常的情景下,在快速转型的情景下和净零排放的情景下,无论哪一种情景,未来30年石油的需求都会呈现下降态势。不少独立经济学家表示,受疫情的影响,世界石油工业将会在2029年底开始衰退。在石油需求快速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技术成本都在迅速降低,特别是氢能的生产技术、生产成本、系统配套能力都在飞速突破。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突破,正在加快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调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没有石头,而是出现了冶炼技术;石油时代的结束,也绝不是因为没有石油,而是出现了可再生能源。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大重构迫在眉睫。

  二是化工新材料领域。有人讲:“一个国家的落后,归根到底是工业的落后,而工业落后的主因是材料的落后。”化工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

  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十分宏大,有研究报告分析,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未来(2017~203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5%以上,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化工新材料的技术短板矛盾十分突出。

  201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超过25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50万吨,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差1300万吨,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只有66%。在未来化工新材料的竞争中,新型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及微电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等,都将是材料领域高端前沿技术竞争的焦点。特别是当前大家极为关注的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和3D打印材料等产业化技术的突破,使化工新材料创新的潮头,正在向我们迎面扑来。

  三是高端精细化学品领域。精细化学品是化学工业中技术含量高、用途十分广泛、功能性极强的专用化学品,主要包括农药、医药、合成染料、涂料、表面活性剂、粘结剂、催化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助剂、皮革助剂、油田化学品、润滑油添加剂、水处理剂等几十大类。

  在高端精细化学品领域,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有些产品虽然市场需求量不大,但技术含量极高,功能效果极强,市场影响力极大,有化学工业女王头上的皇冠之称。

  四是生命科学领域。自美国于2015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以来,在全球掀起了精准医疗发展的热潮。“精准医疗”强调了从分子与细胞层面来理解个体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而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案。

  精准医疗是一种综合应用基因测试测序、生物医学分析、大数据分析、分子影像等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进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鉴定、分析与应用,从而以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最大化疾病预防与诊治效果的新医学范式,也是对生命健康及疾病防治体系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在这次全球疫情的大流行中,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预防、疫苗的研发、特效药物的生产和治疗的重视更是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

  五是安全环保领域。随着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等全球化治理共识的形成,人们对生产发展中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和污染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本质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保护地球家园问题等等,都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在安全环保领域,化学工业既面临着现实的矛盾,又面临着急迫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特别是二氧化碳减排、塑料污染治理和量大面广的废水、废气、废固治理问题,人们期待着尽快出现根本性好转的新局面。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在安全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必然会成为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领域和一个全新的增长点。

  这五大高端前沿技术,既是全球化学工业竞争的焦点,也必然是中国化学工业关注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跟踪的热点。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面向未来的高端前沿技术创新,必须按照世界化学工业技术创新的大趋势,按照中国宏观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在未来10年间,扎扎实实做好“补短板”“增强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篇大文章,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走出一条开创未来的领先发展之路,为世界化学工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应有贡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向强国跨越亟需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强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意义。

  有资料显示,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三所中国顶尖大学获得了其QS排名史上的最高排位。清华大学再次打破了去年创下的中国大学的最高排位,从世界第16名上升到第15名,在亚洲大学中排名第三。北京大学排名第23,较去年略降1位。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双双创下了各自的历史最好成绩,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首次进入全球前50名。尽管我们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有所突破,但是高等人才的培养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影响我们发展的阻碍屏障。还有资料显示,“美国人口只占全世界的5%,但美国人消耗了全世界25%的资源,掌握了全世界60%的金融以及全世界70%的最高端人才”。这也充分说明,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

  在“十四五”及未来10年的发展中,在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中,我们行业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的各类人才,特别是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从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从向强国跨越的主要标志中,我们行业提出了四大类人才需求的急切呼唤。

  这四大类人才分别是:一是需要一大批既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又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二是需要一大批具有战略思维、战略决策、战略管理的企业家人才;三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突出、甘于埋头苦干的大国工匠人才;四是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又有石油化工专业背景的跨界复合型人才。我们行业在向强国跨越的进程中,已经为各个方面、各种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特殊人才,搭建了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未来行业的竞争,包括企业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方面,万华化学可以说是我们行业一个突出的典型。

  万华化学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MDI制造商,也是世界聚氨酯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化工50强(2020年居第32位)。万华化学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第一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建有烟台、北京、宁波、上海、美国休斯顿、匈牙利古德勒6个研发中心,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平台,以及院士、博士后工作站,7个CNAS实验室,集基础研究、工艺开发、工程化和产品应用研发创新功能于一体。万华化学现有专职研发人员2800余名,其中博士200余名、硕士1300余名。该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000余件,多项重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7次。2012年万华化学在科技部等3部委评定的“创新型企业百强”中位列第三,2016年入选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首批全国九家“创新百强工程试点企业”。万华化学“十四五”发展战略为:2021年进入全球化工20强,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球异氰酸酯行业领军企业;2025年进入全球化工10强,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球聚氨酯行业龙头企业;2030年成为一流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

  万华化学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创新的竞争力,企业创新的竞争力来源企业人才的竞争力。人才是行业和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值钱的财富。

  在行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行业向强国跨越,行业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必须要依靠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支撑。目前,在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学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为8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6000多万名本科毕业生,他们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中职中专以及技工院校约2000余所,在校生约百万人。尽管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绩,但当前和未来石油和化工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专业人员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从行业发展的需求看,当前人才供给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供给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端研发人员占比较少。

  目前在行业企业人员结构中,生产人员占比71%,研发人员占比8%,营销人员占比8%,管理人员占比8%,其他人员占比5%。随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进程加快,高端人才特别是研发人员短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近年来,企业需求人才专业的分布是:工艺类占比43%,安全环保类占比18%,设备类占比15%,仪表自控类占比10%,分析检验类占比9%,经管类占比5%。当前教育供给和需求不协调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由于当前社会上对化工学科的偏见,不少化工院校出现了招生“工科冷、化工更冷”的严峻局面。

  三是化工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滞后于行业发展变化。

  不少行业发展新的东西没有进入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的形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人才奇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问题。

  高等学校是教育事业的最高殿堂,是新知识、新科技、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根据未来10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我对化工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仅供教育界各位老师、专家参考。

  一是拥有化工类国家级一流专业的大学要努力建设成为最好的研究型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育更多杰出人才做出贡献。”

  我非常希望我们化工类的专科大学都要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学风。有朋友给我讲,在美国,每一所大学的使命都不相同,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哈佛大学是培养管理者的摇篮,耶鲁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无论大学的使命有什么不同,但他们都在追求培养不懈的研究精神。

  前几天我在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对接会上就讲了哈佛大学“谎言雕塑”的故事。在哈佛大学,有一座标志性雕塑,是一个脚着金靴坐着的绅士,雕塑底座的铭牌上写着:“此人叫约翰·哈佛(John Harvard),他在1638年创立了哈佛大学。”这个雕塑就是哈佛大学有名的“谎言雕塑”。为什么说它是“谎言雕塑”呢?第一,这个雕塑不是根据哈佛本人的相片制作的;第二,哈佛大学是在1636年成立的;第三,哈佛也不是创始人,他只是在1638年把自己遗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捐给了学校,所以学校委员会决定以他的名字作为校名。既然错了,为什么学校不更正这个雕塑铭牌的内容呢?学校的回答是:质疑精神是哈佛大学一贯提倡的,“谎言雕塑”就是在提醒每一个哈佛人永远不要迷信传说中的权威,而要努力追求自己坚信的真理!

  我非常希望我们每一所化工大学都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真正研究型大学还比较少,具有研究特色的一流化工专业则更少。我非常希望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中,高等教育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每一所大学都要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面向未来的远见智慧,善于研究问题的胸怀和敢于创造领先成果的本领。

  二是化工类国家级一流专业要努力多培养勇于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正是我们行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因为跟随性创新是跟上时代,原始性创新是开创时代。这种人才就是要有一种挑战今天的勇气,还要有一种预见未来的能力。他们具有预先主动塑造行业或企业进化所需要的先见,使行业和企业具备领先到达未来,并保有领先地位的潜力,他们的能力就是在未来尚未到来之时就已经看到了未来,他们可以率先听到历史的马蹄声。看不到未来的人是没有未来的,我们行业乐凯胶片的案例就是一个具有深刻启迪性的案例。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是极其难得也是极其可贵的。

  三是化工类国家一流专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大活动。

  产学研用创新力量的组合,将会是今后创新生态的一大主流。在未来高端前沿技术创新中,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攻关将会是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必由之路。大专院校要主动多多参加国家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点活动,从市场需求中,从产业链的结合中寻找课题,寻求突破,才能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加快产业化的步伐。(中国化工报)
最新资讯
会员区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北路435号和丰创意广场创庭楼1101-1   电话:0574-87735270  传真:0574-87735234
版权所有:宁波市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      技术支持:斯博网络    后台管理
浙ICP备150132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