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首部ISO国际标准发布
发布日期:2022-06-08 查看次数:2096 次
6月6日,由研究总院牵头起草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3421《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洋隔水导管下入深度与安装设计》正式出版发布。这是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首部以“模型、算法”为核心的ISO国际标准,是继2017年中国海油牵头发布中国石油装备领域首部国际标准模块钻机国际标准(ISO 18647)后,石油行业领域第二部、全国第六部国际标准,填补了ISO国际标准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隔水导管是海洋钻井的咽喉要道,是所有海洋油气井建井的必备结构物。ISO 3421旨在为全球海洋石油工业提供海洋隔水导管入泥深度精确预测、稳定性校核与施工控制等技术。目前,该国际标准推荐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已在渤海、南海西部和南海东部百余个油气田现场应用与验证,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并推广应用至巴西、西非、墨西哥湾的海外区块。
截至5月31日,气电集团珠海管道已安全平稳运行超3300天,再次刷新连续安全生产纪录。自投产以来,珠海管道累计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天然气逾500亿立方米。
作为气电集团天然气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珠海管道所辖天然气主干管网连通着上游南海荔湾、“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等海气资源与下游终端市场,承担着输送珠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进口LNG的重任,是中国海油上游资源向下游市场输送、实现“海陆对接”的重要枢纽之一。珠海管道供应链辐射珠海、中山、江门、广州、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是区域民生、燃气发电及工业用气的有力保障。
2021年,珠海管道投用长输管道特别重要区域全程视频监控平台,升级打造可视化预警管理模式。该模式可实现24小时管线动态监测,精确定位并实现全线视频监控全覆盖,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筑牢安全生产屏障,为天然气平稳供应保驾护航。
近日,中海油服成功完成超高温固井抗海水抗盐降失水剂室内研发,各项重要指标均超过业内同类型产品,标志着中海油服在超高温固井服务能力提升上取得新进展。
为满足超高温井下环境油气勘探开发需求,中海油服聚焦海水配浆触变、超高温失水量控制等难题,着力推进超高温固井服务能力升级。科研团队从分子结构设计与水泥水化机理入手,在单体筛选、聚合物体系优化、反应动力学条件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历经两年、近800次实验,成功研制出超高温固井抗海水抗盐降失水剂,有效提升超高温环境下的水泥浆控失水性能与海水配浆流动性能。
5月30日,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施工人员正在距离地面约15米高的拱顶进行焊接作业。现场严格执行作业风险分析,加强票证管理、作业确认、旁站监督等闭环管理,确保高空作业安全。施工团队正在加紧开展拱顶模块和环轨的组对焊接,一步步将穹顶拼装完整,为储罐气压升顶做好准备。(中国海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