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强化全链条管理、数字化追溯及法治化监管,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规范化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潮临近,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共振,行业正迎来关键发展机遇。金属萃取剂作为回收产业链的核心材料,需求增长与集中度提升趋势显著,技术领先型企业或将主导未来市场格局。
政策驱动行业规范化提速 顶层设计明确全链条管理框架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动力电池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此举旨在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回收渠道分散、标准缺失等问题,为规模化退役潮下的规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法治化手段强化监管与标准制定
政策明确要求制定完善行政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并加快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碳足迹核算等标准。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2027年及2030-2032年将分别出现动力电池退役小高峰(104万吨)和大高峰(350万吨),政策规范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金属萃取剂市场受益显著
作为动力电池湿法回收工艺的关键材料,金属萃取剂需求与退役量直接挂钩。按单吨电池消耗5-15公斤计算,2025年和2030年全球需求量预计达0.52-1.56万吨和1.75-5.25万吨。QYR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金属萃取剂销售额为6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3%。
市场需求与技术门槛双重驱动 退役潮催生千亿级市场空间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容量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度相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退役电池处理需求同步攀升。政策推动下,行业将从初期的碎片化竞争转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备全流程追溯能力的企业将率先受益。
技术迭代提升回收效率
当前行业主流工艺为湿法回收,对锂、镍、钴等金属的提取效率和环保性提出更高要求。技术领先企业通过优化萃取剂配比、提升回收率(如锂回收率超95%),可显著降低综合成本。与此同时,数字化追溯技术的应用将减少“小作坊”式非法回收对市场的干扰,推动行业良性循环。
全球产业链协同需求凸显
动力电池回收不仅是国内产业命题,亦需应对全球化竞争。欧美市场对电池碳足迹的严格要求,倒逼中国企业加速布局绿色回收技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导向下,国内头部企业通过绑定下游车企、建立闭环管理体系,有望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更高话语权。(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