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对石化化工行业的影响深远,尤其是行业尚未完全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情况下,这一政策为行业未来的低碳转型路径、市场规则和竞争格局提供了明确方向。作为石化化工行业的从业者,我们有哪些注意的方向?
2027年是重要节点
文件提出碳市场范围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目前,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已经被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而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提出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有关重点工作要求,为这些行业企业逐步纳入碳市场积累了数据基础。
按照《意见》要求,2027年前,以上包括石化化工行业在内的重点行业企业都将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逐步纳入管控范围。根据行业排放量和产品碳排放强度,合成氨、甲醇等子行业可能早于2027年优先纳入碳市场。并采用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建立方法学与核算体系
《意见》指出,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社会期待高、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有效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对石化化工行业而言,CCER方法学研制是打通“技术减排-碳资产转化-绿色收益”闭环的核心引擎。2025年8月1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和《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涉及的石化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被纳入最新一批方法学。中长期需聚焦CCUS、绿氢等深度脱碳技术,并推动方法学升格为国家标准,将技术创新和方法学开发嵌入碳资产战略,方能在“碳约束”时代重塑竞争力。
同时,《意见》还指出,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对于石化化工行业而言,基于大量自控仪表的基础上,有序布局自动化设备,建立在线核算手段将成为提高核算效率的重要方法。
结合工信部《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的要求,石化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精准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可以持续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有效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排放降低,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政策协同助推发展
近期,多项政策落地,对于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反内卷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协同效应。
9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正式实施,行业准入门槛提升。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仅要对项目的能源消费、能效水平及节能措施等情况进行审查,也要对项目的碳排放水平、实施影响和降碳措施等进行评价。项目的碳排放评价结果,将正式纳入项目节能审查意见中,并作为项目在开工建设前必须通过的前置审批环节。
根据五部门《化工园区规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通知》,已认定化工园区对照《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HG/T 6312-2024)、《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HG/T 6313-2024)(以下简称“两个导则”),开展竞争力、智慧化分级评价。实施扩区的化工园区原则上应达到竞争力二级及以上,这是对全国已认定700多家化工园区的分级梳理,将对控制低效低水平发展的化工园区重复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石化化工行业进入“碳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行业需以碳市场为核心,通过政策协同、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实现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创碳”的转型。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率先布局低碳技术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化工园区则需通过系统性重构,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载体。未来3-5年,行业将经历深度洗牌,最终形成以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新产业格局。(中国化工园区)